【諮商問與答】我的孩子年紀還小,但有一些狀況,他可以/適合諮商嗎?

107-09-27

我想也許很多家長都會有個擔心,接受諮商,是否會讓小孩覺得自己有問題。

 

但同時對孩子的行為或情緒,又焦慮不已。

 

的確,年紀小的孩子,很難說明自己的困擾,而多透過行為反應:

如因焦慮而出現咬指甲行為,或因憤怒而動手打人等。大人(家長/老師)處理的方式則多要求孩子行為改變,一旦行為不再,大人才能安心。但很多時候,孩子的經驗未被整理,因此遇到類似的情景,情緒問題再次出現。

 

心理諮商的過程,就是一種整理個人經驗的歷程,成人能直接對話表達自己、認識自己。

 

而面對孩子,個人內在經驗:包含情緒經驗、認知看法或價值觀等等。透過整理自身經驗,當事人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和理解,心理師則透過相關媒材或遊戲來跟孩子對話,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行為,以了解孩子所想表達的情緒感受,是不是有焦慮、有憤怒、或發生哪些事情,是自己說不出來的。

 

而最重要的,是心理師會帶領孩子從行為到內在,協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情緒經驗,並學習找到一個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。

 

此外,我們也希望透過心理諮商的協助,讓父母更了解孩子內在需要並有能力貼近孩子,讓親子之間能夠重新有一個好的互動經驗,並帶回家庭生活中。

 

 

 

撰文者-邱育姿資深心理師

 

諮商類別:個別諮商、親子諮商、兒童諮商

 

擅長議題:親子依附關係、兒童管教、兒童發展、特殊兒童、成人情感等議題